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根据被科学家发现的早晚,分为甲、乙、丙、丁、戊5型。
其中危害最大、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乙肝。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居所有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约占总传染病总数的1/3。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全球3.5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有近1亿人。在造成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人群中,全球每年大约70万人,我国占近50%。我国不仅有近1亿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新发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也有10万之多。因此,不论是从急性传染病的角度,还是从慢性肝病的角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慢性肝病都是我国极其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
我国开始实施新生儿优先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2009~2011年,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共补种6800万余人。
如何确诊是否患有乙肝?
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诊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世卫组织建议针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检验,以确保血液安全,防止无意中传播给接受输血者。
为什么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预防丁肝病毒感染。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效地保护了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乙型肝炎防控效果显着。自1992年以来,全国约8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减少了近2000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
其他预防策略
除接种疫苗这一有效的预防策略外,早期筛查,尽早进行科学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也可有效阻断肝炎病毒传播,控制疾病进程。自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项目。2013年,全国1156个县区为孕产妇进行乙肝免费筛查,并为全国所有发现的乙肝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综合干预服务。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已从乙肝高流行国家(病毒携带率8%以上)降为中度流行国家。2012年5月,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验证,实现了其制定的在2012年将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我国实际已降至0.32%)。2014年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申英秀向中国政府颁奖,以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甲肝
甲型肝炎是甲肝病毒造成的一种肝脏疾病。病毒因未受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者)摄入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该疾病与不安全的水或食物、卫生条件差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紧密联系。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不同,甲型肝炎感染不会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会引发使人衰弱的症状和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这常常是致命的。我国甲肝防控也取得显着成绩。自2007年起,将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通过采取接种甲肝疫苗、改善饮用水卫生、加强宣传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甲肝疫情持续走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戊肝
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造成的肝病。戊肝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粪便排出,并经肠道进入人体。它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戊肝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2-6周内会自愈。偶尔也会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导致一些患者死亡。目前还没有能改变急性肝炎病程的治疗方案。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因为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
丙肝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该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其严重程度从持续几周的轻微病症到终身严重疾病不等。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接触少量血液。注射吸毒、不安全的注射方式、不安全的卫生保健以及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都可造成感染。全球预计有7100万人受到慢性丙肝感染。大量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
丁肝
丁型肝炎是一种由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脏疾病。这种病毒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自身复制,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就不会出现丁型肝炎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产生的合并感染或重叠感染所导致的疾病比乙型肝炎病毒单一感染更为严重。乙肝疫苗是防止出现丁型肝炎感染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