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天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欢迎访问天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来源: 卫生部网站 浏览次数:787 日期:2005-05-16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主要结果 
    以病原学检查方法调查了土源性线虫(包括钩虫、蛔虫、鞭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和蛲虫等蠕虫感染情况。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其中福建发现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埃及棘口吸虫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广西发现的扇棘单睾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为1.29亿人(钩虫3930万人;蛔虫8593万人;鞭虫2909万人);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为55万人;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为1249万人。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28%。 
    以血清学检查方法分别调查了包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包虫病共调查39826人,阳性率12.04%;囊虫病调查了96008人,阳性率0.58%;肺吸虫病调查了68209人,阳性率1.71%;旋毛虫病调查了93239人,阳性率3.38%;弓形虫病调查了47444人,阳性率7.88%。 
    二、流行态势分析 
    1.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着减少。 
    自1990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下简称第一次全国调查)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市)在农村开展了以驱虫治疗为主、结合健康教育和粪便管理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显着下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下降了63.65%。全国土源性线虫的推算总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5.36亿人)减少了4.07亿人。 
    2、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 
    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调查结果,食源性寄生虫中最有代表性的华支睾吸虫,其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其中广东、广西、吉林3省(区)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带绦虫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52.47%,其中西藏、四川两省(区)的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上升了97%和98%。带绦虫病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区),主要因牧民生食牛肉而感染。 
    另外,由于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和鱼、蟹等引起的其它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肺吸虫病在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仍然较高。分析显示西部地区的带绦虫、旋毛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率比东部地区的感染率分别高386%、69.44%、45.21%。 
    3、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 
    本次在内蒙古、吉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省(区)开展的包虫病调查,同时采用B超和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查。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12.04%,B超检查包虫病患病率为1.08%,推算全国包虫病病人数为38万人,病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本次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蒙古等6个省(区)进行了黑热病患病率调查,共调查了16295人,患病率为0.59%,发现的96例病人中,新疆、四川和甘肃分别为85例、6例和5例。 
    三、问题与挑战 
    1、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相适应。 
    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源性线虫病和血吸虫病带来的损失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0%以上。发病多见于儿童,常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生长迟缓、智力受损,极易患其它的感染等”。本次调查表明,虽然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韩国上世纪80年代的感染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相适应。各地感染率下降的幅度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生活水平、改水改厕普及率以及开展防治工作的力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南部地区11个省(区、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高达20.07%~56.22%。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较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23.61%)下降了56.47%,但甘肃、四川、海南、广东分别上升了112.89%、41.67%、40.85%、5.13%。 
    2、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发现,因华支睾吸虫感染而引起的肝吸虫病为代表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较为严重,估计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愈加突出。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危害轻者可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另外,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而感染的猪带绦虫,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并发肠梗阻、阑尾炎;人若食入含有猪带绦虫卵的食物还可引起脑囊虫病,造成癫痫、脑膜炎等严重后果。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影响因素较多,一是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和肉类的饮食习惯尚难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机会多,感染机会加大;二是淡水养殖业迅速发展,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相对滞后;三是长期以来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尚未系统地开展。 
    3、寄生虫病对我国妇女和儿童危害严重。 
    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寄生虫病的人群分布特点是女性和儿童的感染率较高。其中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和肺吸虫、黑热病血清学阳性率均以0~14岁组儿童偏高;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10~14岁和5~9岁两年龄组感染率最高。而钩虫、蛔虫、鞭虫、带绦虫、肺吸虫、包虫的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其中钩虫病作为严重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妇女的危害更不容忽视。女性钩虫病患者因长期慢性失血而出现贫血、月经不调等,孕妇因钩虫病贫血常导致妊娠合并症,重者可通过胎盘使新生儿感染钩虫病,甚至危及生命。 
    4、寄生虫病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次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的寄生虫感染率较高,以包虫病和黑热病最为严重。包虫病分囊型和泡型两种,被喻为西部地区第二“癌症”的泡型包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病死率达51/万,治疗一例包虫病的平均费用高达2700多元。因此,寄生虫病已成为许多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阻碍着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今后防治工作重点 
    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趋势,表明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和不同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及其分布特点,卫生部正在组织制订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中、长期规划,将把对土源性线虫病的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西部包虫病的防治作为重点领域,把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的钩虫病、肝吸虫病和包虫病作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从而保证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 
    2、大力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有必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方式,引导和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特别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妇女和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 
    3、逐步加大西部地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力度。 
    针对包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感染率较高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把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与加速西部大开发进程、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实施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一是通过开展送医、送药、送知识下乡活动,减轻农牧民患者的疾病负担。二是通过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项目,逐步压缩流行范围,防止因人员流动和物质交流的频繁而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 
    4、进一步降低中南部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国内外寄生虫病防治经验证明,采取以药物驱虫为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等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消除传染源,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有显着成效。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原则,在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大于20%的重度流行区,每年有计划地开展集体驱虫治疗;在感染率为5%~20%的中度流行区,可采取对重点人群每年进行驱虫治疗的防治策略,进一步降低人群感染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5、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实施综合治理。 
    防治寄生虫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实行齐抓共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要从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提倡科学养鱼,牲畜圈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屠宰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肉食品、水产品市场的卫生检疫,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环境改善和健康教育,做好农村和城镇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工作。 
    6、加强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应用性科研。 
    建立和完善寄生虫病的监测体系,研究制订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案,使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科学、系统、规范地进行,保证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