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新医改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发布人: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杜昌智
(2018年12月10日)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感谢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安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世界难题,实施一系列具有前瞻 性、创新性的改革。回顾10年医改历程,我们解决了看病就医难题。
一、新医改闯出的安徽路子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的“遗传基因”,是安徽最为珍贵的“金字招牌”。安徽闯出的医改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样板。
(一)开展基层医改,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体制机制。安徽创新提出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综合改革。2015年开始,取消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定项经费补助政策,全面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体制机制,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二)创立县域医共体,构筑中国特色分级诊疗模式。我省创新建立天长“县域医共体模式”,被国家确定为四种分级诊疗模式向全国推广。今年底,全省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定远“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模式”,为国家推广的五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之一。2017年,我们开展了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试点,2018年在铜陵市试点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探索健全分级诊疗秩序,促进医防融合发展。县乡之间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初见成效,县外住院人次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新农合省外转诊减少8%,同比减少基金支出12%。
(三)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安徽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公立医院转换运行机制,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耗材联合带量采购三个同步,做好控制药品占 比、控制耗材占比、提高人员支出占比、控制城市大医院门诊服务数量和时间四项措施,建立以县域医共体、预约诊疗为切入点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临床路径管理与支付制度,强化信息支撑现代医院管理制 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人文关怀制度。创新开展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工作。在宣城创新开展公立医院“双百”考评。
(四)开展药品耗材集中招标和联合帯量采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补充药品招标采购,与国家指导价相比平均下降52.8%、51.7%。2012年, 开展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与国家指导价相比平均下降36.6%。2014年,开展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用药集中招标,实现从村到省5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集中采购“全覆盖”。在省招标确定药 品医保支付参考价基础上,16个市和省级医院组成联合体,开展药品联合带量采购,平均降价15%左右。开展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推行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两票制”,进一步理顺 了医疗服务价格。
(五)实施临床管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徽省成立28个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质控检查。成立省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制订20个专业171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在全省 2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每季度开展一次临床路径检查。推出医疗服务53种疾病门诊不输液“正面清单”和15种剖宫产手术“负面清单”,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在二级以上医院出院病人中开展满意度调查, 倒逼医院加强管理,改善服务。
(六)推进健康脱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省建立“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351+180”)综合医保体系,成立了22个省级大病分类救治专家指导组,确定131家定点救治医院,分类救治减存 量,为所有贫困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分类健康干预,推进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增强能力补短板,对全省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县(市、区)全面开展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 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安徽省健康脱贫工程做法与经验在“南南人权论坛”上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七)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三医联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新农合基金对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交由牵头医院统筹管理,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由医共体内按比例进行分配, 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控费、节约医保资金,实现医疗与医保利益相容。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出院人次达250万余人,平均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全省公立医院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含按床日付 费)执行率达54.75%,全国最高,住院按病种付费结算率在全国领先。探索开展同病同价支付。
(八)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医疗。2017年,安徽省成立了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安徽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标志着安徽智慧医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安徽健康信息平台 已实现与14个市、15家省属医院以及81个县(区)级平台互联互通。2017年,安徽远程服务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省域全覆盖。全省影像云联网医院637家,其中,省级医院3家、市级医院8 家、县级医院77家、乡镇(社区)医院549家,上传影像检查数据1,078,845例,开展远程会诊、诊断总共106,583例。合肥正在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
二、医改体会
(一)最大的动力是总书记关心。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来到小岗村,走进中科大,对安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种极大鼓舞。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要求,有了推进改革的无穷动力。
(二)最大的优势是书记省长重视。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把关,亲自布置,亲自协调,亲自督查,亲自总结。书记、省长力推力行深化改革。李锦斌书记每次谈改革必谈医改,讲脱 贫必提健康脱贫,李国英省长对医改要求高、抓得紧、督得实。
(三)最大的亮点是全面深入推进。安徽对中央布置的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抓落实,不搞选择性改革。对综合医改全面探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安徽医改的各项指标数据一致趋好也验证安徽改革的全面 性。
回顾安徽医改10年路,安徽新医改具有以下特点:
(一)安徽医改具有创新性。安徽省在谋划医改政策时,着眼全局,聚焦重点,解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在基层医改、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县域医共体、健康脱贫、编制周转池等方面着力创新,对全国 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二)安徽医改具有渐进性。医改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改即成,而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双导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问题与矛盾提出相应的改革政策,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步步艰辛,逐步完善。
(三)安徽医改具有可复制性。不可复制的经验是没有普遍意义和生命力的。安徽的县域医共体、药品联合帯量采购、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等政策可学可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四)安徽医改具有可持续性。安徽医改是改革体制机制,促进“三医联动”。一个地方的改革能否成功可持续,靠建立体制机制,靠制度完善。安徽医改始终注重创新,把握规律性,坚持政府和市场协 同发力,坚持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三、新医改取得的成效
10年来,我省医改核心指标明显优化。与改革前相比,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5%下降为34.3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由38.6%下降为29.37%,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17年 的76.7岁。2017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6.4/10万(全国19.6/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4.1‰,(全国6.8‰),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人民群众得实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发展,城市15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远程医疗县域全覆盖,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大病保险、健康脱贫等政策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签 约服务覆盖率34.7%,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65%,129万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由2008年100元(其中政府补助80元、农民个人交20元),提高到2018年的670元(其中政府补 助490元、农民个人交180元)。参合率由2008年的90.17%提高到2018年的104%。2017年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70%左右。群众满意度提高3.3%,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医务人员受鼓舞。公立医院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0.44万元,较2008年(2.76万元)增长了2.8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在职职工工资收入由2008年的1.6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23万 元。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达37.5%,较2008年增加了8.6个百分点。全省涌现出以李济仁、徐经世、丁锷、赵炬、韩明向、孙敬武、郝丽、陈智明等为代表的“中国好医生”群体。
(三)卫生事业得发展。2017年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含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服务人次14334.41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一倍;住院服务人数782.86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86%。2017年全省每千 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4.89张,较2008年增加了2.29张,增长了8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1.93人,较2008年增加了0.65人,增长了5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2.21人,较2008年增加了1.21人,增长了 121%。
生逢伟大时代,必当奋勇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战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两个维护”,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 求实效,勇于攻坚克难。让我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凝心聚力共谋安徽卫生健康事业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