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能够获得这一至高荣誉,体现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高度重视,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载誉归来的李兰娟院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耗费十年光阴与心血,在传染病防治和新药创制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在发现新病原、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开展临床救治、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6项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创立了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成功阻击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赢得世界赞誉。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该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国际典范。
■新发病原5天识别 传染源1个月锁定
2013年春,华东地区相继发现数例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由于病原不明,一时间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度骤增。此时,迅速准确查明病原对于疫情防控和消除社会恐慌至关重要。项目组利用技术平台,在短短5天内迅速发现并确认“罪魁祸首”是一种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随后,项目组第一时间向全球公布病毒全基因序列,首次阐明了其分子特征、起源和进化机制,发现H7N9是三源重配病毒,H7来源于长三角家鸭,N9来自韩国候鸟,通过候鸟到鸭再到鸡的两步重配而成,病毒具有多个导致其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的基因特征。世界卫生组织评述称:“该发现对全球新发传染病进化、演变和防控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3年,中国在抵御SARS中最惨痛的教训,就是长达半年时间无法确认病原。痛定思痛,为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项目组创立了以深度测序和高通量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的我国新发传染病病原早期快速识别技术体系。创建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监测网和数据库,可在72小时内完成300余种病原分析,为早期发现新病原、监控病原变异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新型H7N9病毒发现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项目组考察时指出:“你们及时发现了新病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
新病原确认后,尽快找到传染源成为当务之急。得益于项目组创立的以分子分型和溯源为特色的新发传染病预测预警技术体系和防控模式,研究人员在1个月内锁定目标,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源头。通过迅速关闭活禽市场,实现了精准防控,避免了病毒向全国播散。大数据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关闭活禽市场可减少97%的人感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赞扬:“中国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行动非常专业有效。”
■临床救治“中国经验”引领世界
H7N9病毒如何由禽传人?为何病死率超过50%?针对这两大科学问题,项目团队依托从蛋白结构到动物模型的新发传染病发病机制研究体系,首次发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禽传人的关键突变位点,揭示了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首次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重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病毒在人肺组织中复制力强,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导致患者重症和死亡的关键原因,为患者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导。
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临床规律不明的问题,项目组还运用大数据挖掘,首次系统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发现71.2%的患者发病1周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组织实变等并发症,发现延迟抗病毒治疗及伴有基础疾病是重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救治提供了关键依据。
37岁的患者曹某是全国首例极度危重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转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时,两肺均为白肺,纯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不足50%,随时可能死亡。基于此前人工肝在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治疗中的良好效果,李兰娟院士团队创造性地运用李氏人工肝治疗,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患者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抑制。同时综合运用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严格控制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经过5天抢救,患者奇迹般渡过难关。
运用“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和“李氏人工肝”为代表的独特有效救治技术,使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死率下降到5.5%,突破人感染H7N9禽流感高病死率难点,临床救治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相关救治技术纳入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救治指南,为全球提供了重症传染病救治的“中国经验”。
■疫苗研发的中国速度
项目组在新流感疫苗快速研发技术平台和新发传染病诊断试剂高效快速研发平台建设上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两大平台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大展身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针对流感疫苗研发的瓶颈和难点,项目组根据H7N9禽流感病原基因序列特征,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种子株,结束我国流感疫苗种子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疫苗种子株安全性和质量评价达国际水平,为今后新流感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
检测试剂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新发突发传染病病死率的关键技术手段。项目组基于高通量技术创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断新技术、新产品“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临床应用”的完整、高效的协同创新研发链。
基于该研发链,项目组在H7N9禽流感病原确认后迅速开展了诊断试剂的研发,针对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特征,在H7N9病原发现后两天内成功研发检测试剂, 72小时内推广至我国31个省(区、市)疾控中心和临床医疗机构,使我国迅速具备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全域检测能力。不仅如此,诊断试剂5天推广至周边各国,7天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用于全球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防控。“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技术已达国际水平,为早诊断、控制疫情作出巨大贡献。”李兰娟说。
■科研探索永远在路上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是中国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防治史上第一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这一重大创新不仅避免了类似SARS的悲剧重演,还在防控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寨卡等传染病的输入和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取得卓越成效,为全球新发传染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十年砥砺,项目组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令全球瞩目。共在《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48篇,总影响因子1857.917,累计他引9690次,获专利17项,编写专着25部,发布指南38个。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研究成果作为国际技术指南多次举办国际培训班,向全球推广。
“一流的疾控依赖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推动一流的疾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说,未来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疾控工作,做与世界科技前沿接轨的“顶天”科研,与国民健康需求匹配的“立地”疾控。
“我国在国际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从‘跟随者’成了‘领跑者’,但对传染病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李兰娟说,新发传染病始终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和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能力与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仍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瞄准国际前沿,继续加强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提升防控能力与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