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亟待改善-天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欢迎访问天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 / 业务专题 / 环境卫生 / 工作动态

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亟待改善

信息来源: 卫生部 浏览次数:496 日期:2008-02-19
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从整体上看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据介绍,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状况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于不卫生安全的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要减少疾病、促进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和良好的环境卫生。 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按照分层随机的方式共调查657个县、6590个村、65839户,6948份水样。 饮用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4.87%,饮用地面水人口占25.13%;饮用集中式供水的人口占55.10%,饮用分散式供水的占44.90%。以2006年执行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作为饮用水水质评价标准,本次调查水样中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的超标率为44.36%;地面水超标率为40.44%,地下水超标率为45.94%;集中式供水超标率为40.83%,其中近3年中央投资建设水厂超标率为38.99%,分散式供水超标率为47.73%。农村饮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标,饮水中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所引起的水质超标率为25.92%;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设备的仅占29.18%,分散式供水均直接采用原水。农村饮用水消毒率低,是导致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超标的主要原因。 对家庭饮用水处理及饮水习惯调查显示:在饮用非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家庭中,对饮用水进行水处理(不包括烧开)的占5.11%。在饮水习惯上,喝开水的占85.23%,这一良好习惯在预防控制水性肠道传染病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卫生调查显示:农村入户调查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为23.83%,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22.74%,厕所入室的比例为17.82%,多数厕所建在院内或院外,上厕不方便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利用粪肥的比例为84.34%,其中使用非卫生厕所的农户中有90.04%利用粪便作为农肥,远远高于使用卫生厕所农户的63.76%,通过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传播疾病的风险较高。 环境卫生调查结果还显示,有约一半的村庄没有规划和环卫制度,缺乏专职保洁员的村占65.64%;进村道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的仅占18.20%。生活垃圾是农户家庭垃圾的主要来源,农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其中的36.72%、约1亿吨垃圾属于随意堆放,养殖业垃圾和秸杆杂草在一些地区污染严重。 据介绍,近3年,中央转移支付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投入4.82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血防地区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15万座;地方病项目投入4100万元,对饮水型氟、砷病区和高碘水源地区进行筛查,对病区防病改水工程进行检测,基本掌握了病区分布范围和改水工程运转情况。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已投入3.36亿支持地方开展农村改厕和水质监测工作。通过中央项目的实施,将引导地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改厕工作的步伐,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及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努力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卫生部要求重点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垃圾减量、污水减排等工作,建立村庄保洁机制,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同时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为重点的环境健康危害监测体系。 卫生部要求,今后要进一步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按照先灰色污水(不含人畜排泄物的生活污水)、后黑色污水(人畜排泄物),先明(明渠、明沟)后暗(暗渠、暗沟)的顺序,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帮助基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改造和群众性防病工作。(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