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国家要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专家认为,新医改为慢性病防治策略的落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
政府为慢性病防治作出制度安排
由于长年寒冷,芬兰北位利阿省的人习惯摄食很多动物黄油,少食蔬菜水果,而且缺乏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该省30岁~50岁的男性中患心脏病的比例居世界第一位。为此,该省采取措施,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多吃蔬菜水果、低脂肪食品的好处,营养标签和健康标识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政府说服企业生产全麦面包和低脂黄油,并向企业承诺,保证产品销路。此外,政府还说服农场主大量种植草莓,并进口蔬菜。在政府的努力下,这个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在讲述这个例子时,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说,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绝不能认为慢性病防治只是个人的事。新医改方案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总体规划,从国家层面作出制度安排,使卫生发展与疾病模式转变相适应,意义重大。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活行为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成为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
据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约860万死亡人口中,有80%死于慢性病,其中75%过早死亡与慢性病有关。与1998年相比,2008年我国明确诊断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分别增加了2.3倍和1.6倍,脑卒中患者和癌症患者增加了43%。2005年,我国居民疾病经济负担中慢性病所占的比例为65%,相当于当年GDP的8.4%。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损失、痛苦和医疗负担,不仅成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且严重消耗社会资源,甚至影响国家的发展潜力。
慢性病特点决定防治策略
据孔灵芝介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严重并发症的过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其中,生活行为方式因素约占60%,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又将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人体将发生一些生理指标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偏高,或者是癌症的前期病变。这时机体处于一种高危状态,若干预及时完全可以不发病或推迟发病时间,否则将继续发展成为脑卒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数种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病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防治策略必须是一种全方位、多环节的综合策略,可将其归纳为“三三”策略。即面向三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关注三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运用三种技术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三三”策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要求的新增投入远比单纯对病人晚期治疗的投入更经济。以早诊早治为例,慢性病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实施预防措施,但效果相差很多。比如糖尿病,教育大众减少危险行为的一级预防,可减少35%~60%的发病;教育患者“早发现、早治疗”的二级预防,可减少40%~50%的失明、30%的慢性肾衰、50%的心脑血管病和60%的截肢等严重并发症,而有并发症者医疗费是无并发症者的5倍。
据透露,近年来,我国的慢性病干预已经在项目地区、试点地区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取得成功。如浙江、北京试点地区的高血压控制率均大幅提高,心血管病急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医药费用显着降低。
政策落实需从细节入手
孔灵芝告诉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实施慢性病防治“三三”策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医改方案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这对控制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关于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等服务内容将为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提供条件。通过健康档案定期收集居民的相关信息,对个人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和人群分类,对超重、正常高值血压、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动态管理,将有助于这些人群恢复到正常状态、延缓发病或早期发现。尽管全国平均水平的资金投入还难以完全满足慢性病防治的需要,但国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适当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载体,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是医改近期5项重点工作之一。孔灵芝说,国内外研究证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有效、连续、防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可以获得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和伤残、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医药费用的综合效果。但要真正发挥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在网络健全、服务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完善,增加卫生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促进健康宣传教育,方便群众防病治病,让慢性病病人获得最大的收益。
“慢性病防治策略的落实要体现在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细节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举例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发盐勺、发油壶控制“三高”,但仅此远远不够,其实一碗方便面的含盐量和含油量要远远超出正常比例。再比如控制吸烟,政府官员、医生等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全国200多万名临床医生能在不同层面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来源: 健康报 记者 孟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