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宝创始人冯培华也坦言:“垂直平台做POP电商(即开放平台邀请商家入驻抽取佣金的模式),比较难去跟京东、天猫这样的大平台竞争,所以后来我们比较坚定地走了自有品牌的路线。”
是以,2018年亲宝宝推出自有育儿生活品牌“亲宝优品”。采用OEM模式,即在产品研发中加入亲宝宝团队的设计理念。现今,这一模式沉淀为“带着用户做品牌”的“DTC”模式,已覆盖用品、童装、食品以及洗护等类目。
但随着网上零售增速放缓,以及综合电商的围追堵截,这也让亲宝宝不得不寻找新增量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而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
虽然数据较新,但这一现象早在前几年就已出现,所以亲宝宝开始在实体渠道试水。2020年,在杭州某商场设立全国第一家快闪店,店铺展示和推销的时间只有两周,而这也为亲宝宝后续落地实体门店埋下了伏笔。
奔向实体经济,亲宝宝能成功“上岸”吗?
不可否认,实体渠道确实是块风水宝地。随着防控政策的放松,实体经济开始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04094亿元,增长6.8%。
而艾瑞咨询也在多份报告中指出,线下母婴店、商超等是母婴的主要销售渠道。虽然随着互联网发展、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线上消费有所提升,但预计2023年母婴线下消费,将依旧维持高占比64%。
其实这从许多互联网企业向下布局就可佐证,如今流量红利已经逐渐到了尽头,所以想要在线上获客,成本其实非常高。有了解的人士曾表示:“现在可能投十万块出去,只能搞到一两百个新用户。”
另外,在场景碎片化加剧、用户注意力日趋分散的大环境下,获客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转化与留存才是关键。可是繁多电商入口增加了消费者的可选范围,哪家平台产品性价比更高,产品更合适,消费者就会选择在哪家平台购买。
不过从现状来看,大部分电商来母婴实体渠道掘金似乎都不太顺利。我们看到为了降本增效,苏宁易购在2021年宣布关闭所有红孩子母婴店;国际妈咪也在上海设立了首家O2O智慧店,但影响力不大。
而京东更是一波三折,从贝全母婴,到京东母婴生活馆、京喜宝贝生活,可谓是“开一片死大半”。这是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旧玩法的失灵、行业内卷的加剧……让本就因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市场增长不甚乐观的母婴行业,变得愈加暗潮汹涌。
在这其中,那些对趋势变化并不关心,对转型革新也并不重视,依旧选择用传统卖货思维做生意的大连锁、小单店正逐渐被淘汰。而那些转型升级的门店,正在用专业知识和极致服务来增加客户黏性,获得更多收益。
据官方介绍,亲宝宝线下店以童装棉品和食品营养为主,考虑不同门店面积,还会补充纸尿裤纸品、玩具用品、个护美妆等类目,未来针对200平以上大面积门店,还考虑增加互动体验区。
在这里,采用的是半自助式购物,对人员专业度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尽管是店长,也只要求具备3—5年管理工作经验,精通人员、商品、卖场、销售、新零售运营、陈列等。
然而,这本质上就是商品的“搬运工”。当实体母婴门店都在积极转型,亲宝宝还在靠单纯卖货和品牌吸引。在此之下,亲宝宝线下店赚钱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目前,垂直电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大多数企业为了扭转局势都在积极求变。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大势所趋。但看到风口不表示能够做好,如果依旧运用互联网玩法,跟不上实体思维和生意模式转变,能否能够化冰复行、老树还青,将会变得犹未可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