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公众和媒体乙肝疫苗事件关注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乙肝疫苗接种问与答”。
1.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慢性HBV感染的发生与感染年龄有关。在1岁以内感染的婴儿中,约90%的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在1~4岁感染的儿童中,20%~5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足10%。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过早死亡。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HBV感染造成。
2.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有经血(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等)、母婴和性接触三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不安全注射、注射方式吸毒、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HBV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尚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3.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有哪些?
乙肝病毒(H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感染HBV的高危人群有两类,一类是无免疫力的新生儿及儿童,尤其是母 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新生儿;另一类是其他重点人群,包括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性乱或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4.如何知道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通过检测乙肝的血清学指标,可以判定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常用的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c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HBeAb)等5项,俗称“两对半”。这五项指标均为阴性结果表示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过HBV;如仅抗-HBs为阳性,表明预防接种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如仅有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且现在已经恢复;如有抗-HBs和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并恢复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如果HBsAg阳性表示现在处于HBV感染状态,有可能是携带者或者是乙肝病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常见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下表。
常见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序号 |
HBsAg |
抗-HBs |
HBeAg |
抗-HBe |
抗-HBc |
临 床 意 义 |
1 |
- |
- |
- |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
2 |
- |
- |
- |
- |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
3 |
- |
+ |
- |
- |
+ |
既往感染,并产生保护性抗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 |
4 |
- |
+ |
- |
- |
- |
预防注射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 |
5 |
+ |
- |
- |
+ |
+ |
俗称“小三阳”。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 携带者,传染性弱。 |
6 |
+ |
- |
+ |
- |
+ |
俗称“大三阳”。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 |
5.我国乙肝的防控措施是什么?
我国对乙肝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预防方面主要是对新生儿和其他重点人群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0、1、6月”,接种3针次。首针乙肝疫苗应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此之外,我国还采取了献血源筛查、控制医源性感染及对患者开展规范性抗病毒治疗等措施。
6.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哪几种?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接种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分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3种。以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例,该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植入酵母,酵母在繁殖过程中产生HBsAg,经破碎酵母菌体,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佐剂后制成。
7. 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如何?
我国曾是乙肝感染高流行国家,1992年调查显示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全国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癌、肝硬化等。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开始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并提出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及时接种。
2006年,我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1%。据此估算,1992年以来,全国至少有80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至少保护了1900万人避免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综合评估,认为我国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到2012年将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并提前实现了到2017年控制在1%以下的目标。
8.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易感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其他乙肝感染高危人群中的易感者。其他乙肝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性乱或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9. 乙肝疫苗常规接种几次?婴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共需三剂次,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对于新生儿,需要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1月龄和6月龄时接种第2及第3剂乙肝疫苗。
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10. 在哪里能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需到具有接种疫苗资质的医疗单位接种,住院分娩新生儿在医院产科接种首剂乙肝疫苗。
11. 为什么新生儿要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对新生儿实施出生后24小时尽早及时接种的策略主要是因为乙型肝炎主要经母婴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感染后发生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感染乙肝病毒越早发生慢性乙肝的比例越多,新生儿时期感染更易发生慢性乙肝。研究数据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者,仅4%的不能阻断母婴传播,但在24小时之后接种者20%不能阻断,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越早,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越好。
根据2013年的统计,世界卫生组织195个国家中有181个国家已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其中107个国家实施了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
12. 完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免疫持久性如何?
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剂次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婴幼儿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具有很好的长期保护效果,目前尚不需考虑加强免疫。
13. 乙肝疫苗的接种禁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