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类传染病。
二、潜伏期:可短至4日,长至数年,通常为1—3个月。
三、病原学:毒力强,能在唾液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接种均可致病。
四、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带病毒的犬、猫等动物,传播途径为咬伤抓伤或添伤,人对普遍易感,呈全球性分布。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可短至4日,长至数年。高度兴奋、恐惧不安、畏风、恐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及进行性瘫痪。
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七、治疗原则:对症综合治疗。
八、发现与报告: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九、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暂无。
十、现场调查:24小时内。发现一犬伤多人事件时,或在短期内发生多例狂犬病人,立即开展专题调查,及时分析狂犬病的疫情及影响因素
十一、样品采集和运输:采集标本前要穿戴防护服装,血液3 ml,无菌,-20℃。
十二、实验室检查:除个别专门实验室外其余都不能开展。
十三、防控措施:加强犬和猫的管理,如为可疑狂犬应立即捕获处死。狂犬病人治疗,尸体就近火化,污染物严格消毒。
十四、特异性措施:迅速对伤口局部处理最有价值,伤口暴露。接种狂犬疫苗,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十五、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宣传,风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