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类传染病。
二、病原学: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易发生变异,有三大抗原-抗体系统。感染机制复杂,代谢产物半衰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三、流行病学:呈世界性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是乙肝患者,特别是HBsAg携带者。主要经医源性、母婴和接触传播,有家庭聚集性。人群对HBV普遍易感,主要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我国人群中约有60%感染过HBV,HBsAg携带者1亿多。
四、临床表现:急性乙肝是肝区不适或隐痛、全身倦怠或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可能出现黄疸。慢性乙肝是HBsAg阳性6个月、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
五、诊断标准:乙肝症状,HBsAg等指标阳性、ALT升高和流行病学史,其它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认。
六、治疗原则:对症,退黄、降酶、保肝、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抗病毒治疗等。
七、发现与报告: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八、突发事件分级:无。
九、现场调查:新发乙肝,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病例。
十、样品采集和运输:空腹静脉血3ml,血清低温保存,ABC类运送,ELISA或PCR法检测。
十一、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包括ALT和AST、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总胆红素等,AFP,B超以及“两对半”、HBV DNA。
十二、防控措施:传染源管理包括乙肝病人、HBsAg携带者、献血员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阻断母婴传播、防止医源性感染、避免接触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即注射乙肝疫苗。
十三、特异性措施:乙肝疫苗注射重点人群是新生儿,免疫程序是0、1、6个月。HBsAg母亲阳性者尽早注射HBIG。高危人群在0、1、2、12个月接种4次,再定期进行监测和加强免疫。成人建议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
十四、健康教育: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和转归的复杂性,树立预防为主意识。
十五、污染物品处理:病人日常用品使用后必须严格消毒处理。
十六、效果评价:按照计划定期开展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和人群HBsAg携带率监测。
十七、防治难点:慢性HBV感染,婴幼儿危险性是90%,1~5岁儿童30%,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2%。隐匿性慢性乙肝。免疫无或低应答。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十八、前景展望:继续做好隔离传染源等综合性预防控制,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乙肝基因变异监测,推出更好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