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所

文物介绍

文献表明,刘荆有才能且喜好法律,但生性刻薄。光武帝去世后,他假冒东海王刘强的舅舅郭况,写信给刘强煽动叛乱,刘强告发了此事。汉明帝刘庄念刘荆是同母兄弟,便打发他回到河南的王宫。后来西羌叛乱,刘荆又想谋反,消息又走漏了,他因此被改封为广陵王,甘泉二号汉墓出土的印玺就是他的封印。当了广陵王后,刘荆又叫来看相的人说:“我长得很像先帝。先帝30岁得天下,我现在也30岁了,可以起兵了吗?”看相的人也告发了他,刘荆吓得把自己关进牢里,向朝廷请罪,汉明帝再一次原谅了他,并派国相、中尉小心“护卫”他。后来刘荆派巫师于祭祀时诅咒朝廷,又一次被告发,刘荆畏罪自杀,死后被赐谥号“思王”。

刘荆在历史上留下了爱玩阴谋却总被告发的滑稽形象。他不知道,上天给他的使命不是谋反,而是为1900多年后的人们解谜。汉代分封的诸侯王都用金印,印钮大有讲究。从考古发现来看,分封周边国家时,在南方的诸王用蛇钮,北方的用羊钮,西北的用驼钮,均与当地物产有关,而汉朝内部分封刘姓诸王用龟钮。龟钮金印什么样?后人千百年来一直无缘得见,直到“广陵王玺”被发现才大白于天下。

“广陵王玺”的发现,在日本引起的震动甚至超过了国内,它是中日两国交往的最早实物证据,因为广陵王玺印的出土,解决了一个200年来的悬案,为日本出土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验明了正身。这两枚年份相近的金印,这些相仿、相似的特点,自然而然就结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真伪之争,同时,也见证了中日两国早在2000年前就已友好交往的历史。

1784年2月23日,日本福冈东郊志贺岛农民甚兵卫在修整水田沟渠时发现一枚方形金印,上缀蛇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委奴国王”五字。日本有学者认为,《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予印绶,这颗金印很可能就是这一记载中所赐之物。清末维新人士黄遵宪光绪三年出使日本时曾见到此印,作诗记之:“博物千间广厦开,纵观如同宝山回。摩挲铜狄惊奇事,亲见委奴汉印来。”

不过,很多人对此持异议,其中最主要的是私印说,即金印不是汉朝所赐,而是委奴国王铸造的“私印”,甚至可能是甚兵卫等人预谋的大骗局,是江户时代的伪作。近两百年间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广陵王玺一出,有力地支持了第一种说法。两颗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上如出一辙,并且前后只相差一年,以至有学者怀疑二者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按照通行的解释,“委”通“倭”,“委奴”即倭国下一个叫“奴”的地方政权。但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日本学者认为,“委奴”是音译,这两个字在汉代的发音类似“ITO”,而金印出土地福冈县直到现在仍有个地方叫“怡土”,也读“ITO”。当年委奴这个小国的使节冒险横渡朝鲜海峡,抵达汉朝在朝鲜半岛直辖的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再由当地政府安排行程抵达洛阳,向东汉王朝进贡,并得到紫绶金印的赏赐。

汉朝的册封对于委奴国王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时的日本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用石器种植水稻,没有文字,九州岛上一百多个部落群雄逐鹿。汉朝是一个被敬畏且服膺的强大王朝,有了这颗金印,就等于得到了汉朝的承认,“委奴国王”就可以号令甚至讨伐其他部落,称霸九州。

“汉倭奴国王”金印的宝贵还在于其历史价值。金印上铭刻的“汉”字右下角是个“火”字。一般所见“汉”字右半部是连写的。那么“汉”字右下角刻划成“火”字是偶然的吗?查阅日本出版的汉字图录《朝华字鉴》,没有发现同样的写法。但日本几家博物馆收藏的铜印中有这个字;上海博物馆藏的“汉匈奴破虏长”、“汉归义氐佰长”(繁体)印,它们上面也刻有这个字。这几个印章在“汉”字右半部的中间都是隔断的。为什么要隔断呢?就是要使“火”字出现在印章上。为什么要出现“火”字呢?因为汉是火德之国。中国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五种因素组成:木、火、土、金、水。汉代刚成立时,有时候说是水德,有时候说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规定为火德,东汉一成立就认为自己是火德之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