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河北省邯郸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行命名颁牌。
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
学步桥
胡服骑射雕塑
荀子雕塑
罗敷雕塑
武灵丛台
七贤祠
回车巷
插箭岭等等……
娲皇宫
铜雀台
无不让你感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邯郸学步、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奉公守法、纸上谈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毛遂自荐、利令智昏、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奇货可居、一字千金、顶天立地、旷日持久、盛气凌人、不遗余力、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贫贱之交、舍本逐末、不翼而飞、狗尾续貂、鹿死谁手、瓜田李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都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
据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出自《庄子·秋水》。
一日千里: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出自《庄子·秋水》。
管窥锥指:
形容见识片面,见识狭小。可以作为自谦之词。出自《庄子·秋水》。
胡服骑射:
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出自《史记·赵世家》。
轻虑浅谋:
轻虑浅谋指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出自《史记·赵世家》。
一狐之腋: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出自《史记·赵世家》。
完璧归赵: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价值连城:
物品价值抵得上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奉公守法:
比喻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市道之交:
指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比喻人与人之间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交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取而代之:
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背水一战:
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毛遂自荐:
指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后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事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利令智昏:
指因贪图利益而使头脑发昏;比喻因贪图私利而丧失理智,把什么都忘记。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人成事:
本身没有能力,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三寸之舌:
三寸的舌头;形容能言善辩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陵围困邯郸,魏国害怕秦兵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表现出信陵君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无双: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自于《史记·信陵君列传》。
奇货可居:
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一字千金:
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人人自危:
原义是每个人都存戒心,觉得有危险;形容恐惧不安。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河伯娶妻:
指坑害民女。也作河伯娶妇。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身无可击:
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以致再没有可以责受刑罚的地方了。后用作比喻身受极其残酷的刑罚。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左提右挈:
形容相互扶持或从各方面帮助,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无出其右:
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出自《史记·田叔列传》。
声名狼藉:
比喻名声非常恶劣,自于《史记·蒙恬列传》。因势利导:
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徐市求仙:
比喻和讽刺某些人长生不老的妄想,也有的用来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办到。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旷日持久:
荒废时日,拖延很久。出自《战国策·赵策》。盛气凌人:
原义是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出自《战国策·赵策》。
犹豫不决:
拿不定主意。出自《战国策·赵策》。不遗余力: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出自《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战国策·赵策》。
南辕北辙: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
三人成虎: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出自《战国策·魏策》。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出自《战国策·燕策》。
惊弓之鸟:
原义是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后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出自《战国策·楚策》
伤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出自《战国策·楚策》。
食不甘味:
原义是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忧虑烦躁或忙碌劳累的样子。出自《战国策·楚策》。
前倨后卑: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出自《战国策·秦策》。
羽毛未丰:
原义是指小鸟的羽毛还没有长全,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出自《战国策·秦策》。不学无术: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死有余辜:
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出自《汉书·路温舒传》。
赏罚分明:
依功行赏,论罪责罚,处理得清清楚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出自《汉书·张敞传》。袖藏金椎:
用来比喻贵族子弟强梁不法,肆意杀人。出自《汉书.淮南厉王传》。
未可厚非:
没有什么不是,不应过分责难。也作无可厚非。出自《汉书·王莽传》。
贫贱之交:
贫困时结交的朋友。出自《后汉书·宋弘传》。推心置腹:
比喻以真心待人。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舍本逐末:
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出自《吕氏春秋·上农》。
掩耳盗铃:
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大儒纵盗:
讽喻无原则对罪犯讲宽容的人们。出自《吕氏春秋.必已》。
按兵不动:
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比喻事情发生后持观望态度而不肯行动。出自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纲举目张:
指提起大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带动一切。出自于《吕氏春秋·用民》。
不翼而飞:
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出自《管子·戒》。
狗尾续貂:
古代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封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出自《晋书·赵王伦传》。
鹿死谁手:
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自《晋书·石勒载记》。
始终不渝:
本义是指自始至终,都不改变,后多比喻感情、态度、信仰自始至终不改变。出自《晋书·谢安传》。
瓜田李下:
原义是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被人怀疑是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被人怀疑是摘李子。后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出自《君子行》。
黄粱美梦:
比喻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如意打算。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
一枕黄粱: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
路不拾遗:
原义是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自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争先恐后:
指竞相抢先而不肯落后。出自《韩非子·喻老》。
中饱私囊:
指经手钱物和有权的人,利用工作之便将自己的腰包装得满满的。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犯颜直谏:
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
指有远大志向,不局限于一地。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出自《左传·隐公六年》。
言犹在耳:
意是话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出自《左传·文公七年》。
董狐之笔: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天夺之魄:
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天经地义:
指天地间理所当然而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问题。《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梅开二度:
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出自《邯郸武灵丛台》。
燕雀处堂:
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出自《孔丛子·论势》。
叶公好龙: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补天浴日:
女娲补天与羲和浴日;比喻功勋极大,无可比拟。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和《山海经·大荒南经》。
孤注一掷:
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出自《宋史·寇凖传》和《晋书·何无忌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出自《晏子春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步履蹒跚:
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出自《上真观》。
难至节见:
只有大难当头时,才能显出人的节操,常比喻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出自《藏书、名臣传、肥义》。
攻难守易:喻坚守以逸待劳,与攻取相比而较容易。出处《藏书·九国兵争》。
乌合之众:
原义是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一样聚合),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出自《东观汉记》。
坐怀不乱:
指男女相处时,即使是女子坐在怀中,男人都不会有非礼的行为。后用来比喻男子在与女子相处时作风正派。出自《荀子·大略》。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出自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罚不当罪:
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出自《荀子·正论》。
拒谏饰非:
形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出自《荀子·成相》。
欺世盗名:
指窃取名誉,欺骗世人。出自《荀子·不苟》。白云亲舍: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生灵涂炭:
原义是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出自《尚书·仲虺(huī)之诰》。
坚壁清野:
指坚守壁垒,使敌人无法攻进阵地;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使敌人因缺粮无遮蔽而无法久战;是一种作战策略,使敌人即使在攻下据点之后,也毫无物资、设施可用。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以人为镜: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出自《墨子·非攻中》。
坐享其成:
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出自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
剖腹藏珠:
原义是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出自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
徙宅忘妻:
搬家忘记携带妻子,比喻粗心健忘。出自《孔子家语·贤君》。
载舟覆舟:
一般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出自《荀子·哀公》。
无功受禄:
指没有功劳而享受优厚的待遇。出自于西周《诗经·魏风·伐檀序》。
顶天立地: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出自《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
唱筹量沙:
指以沙充米,称量而唱数计筹,表示存粮充足。后用以形容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出自于唐·李大师《南史·檀道济传》。一叶障目:
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出自《鹖冠子·天则》。
举措失当:指行动措施不得当。出自《管子·禁藏》。
箭在弦上:
比喻情况紧急,采取某种行动已成为必然之势。出自于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巧夺天工:
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出自于北宋·袁褧《枫窗小牍》。
山鸡舞镜:
原义是山鸡自以毛羽美丽,在水旁或镜前看到自己的影子便舞蹈不止;比喻自我欣赏。出自于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疾风劲草:
经过猛烈大风的吹袭,才知道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才能考验出人的坚强意志和节操。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